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打开适老化模式 政府信箱 加入收藏 x
龙陵动态
惠通桥荣获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 09:06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位于龙陵境内的惠通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惠通桥位于龙陵县与施甸县分界的怒江上,其地东有形如刀削的等子大山头,西有耸入云天的腊勐松山。高山峡谷之间,江滩险恶,素有“天堑”之称。桥倚悬崖修筑,呈东北——西南走向,以两条巨大的钢缆悬吊而成。桥身总长123长,桥面宽5.67米,墩高30余米。据《永昌府志》记载,这里是古代永昌(今保山)通往芒部(今芒市)出缅甸的古驿道“老渡口”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当地土司线如纶曾倡议在“老渡口”建铁链悬桥,以利商旅,后因遇乱中止。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73年—1877年),由地方热心公益人士捐款,建成能通行驮马的铁链悬桥,取名腊勐桥。因桥台设置过低,常遭水患。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龙陵县长杨醒苍“召集绅耆讨论”,欲将中式铁链改成西式钢缆,并延请英国工程师伍布兰·苏卡生帮助设计,未果中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绥江邱石麟(又名邱天培)接任龙陵县长,函请旅缅华侨会长梁金山先生“鼎力赞助”,并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冬亲自出面延聘印度工程师赖月笙率工程人员莅临现场指导。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初,西式钢缆吊桥终于改建成功,取名“惠通桥”。1942年,日寇进犯滇西,为阻挡日寇进犯,守桥国军将桥梁炸断,将日寇阻挡于河对岸,为保证西南后方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军沿江布防,敌、我两军隔江对峙三年,日寇始终未能渡过怒江。1944年5月滇西反攻开始,该桥又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惠通桥在我国的滇西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终将永垂于历史。惠通桥,是我们了解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滇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证。1974年6月1日,随着惠通桥下游400米处红旗桥通车典礼的一声炮响,停止了惠通桥的使用,拆去桥面木板,但仍保留桥塔和主索结构,时时听候召唤。